科技源于科幻,现实则源于幻想。有多少科技产品、生活方式源于从前的幻想,大白、JARVIS这些都在逐一变成显示。在未来还有多少幻想将成为显示,还有多少科学假设将成为现实例证。
移动未来的十大猜想,未来即在眼前。
1、移动能“接管”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降低了“联网”的设备、技术和时间、空间门槛。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8亿,这一数量在2014年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并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渗透。
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和使用习惯的养成,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将大为拓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小屏幕”,不再只是通讯、娱乐工具,也将成为生活工具、生产工具。
伴随而来的将是移动互联网创业潮的进一步火热。各移动系统平台为优化“系统生态”,都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的开发工具。而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特性,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为创业者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接管”我们的生活,对个人隐私加强保护将更加迫切。
2、BAT会有挑战者吗?
根据财报数据,腾讯2014年第四季收入209.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4%,净利润58.6亿元。百度2014年第四季收入140.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47.5%,净利润32.49亿元。阿里巴巴2014年第四季收入261.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40%,净利润151.03亿元。
具体而言,大众点评是打造开方平台,以积累的用户点评数据为核心,尊重消费模式(预订、团购、优惠券)差异化,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平台型公司。如果说百度连接人与信息、阿里连接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人与人,那么大众点评就是连接了人与服务。
其实在原有互联网时代,出去BAT之外,奇虎360一直是被提及BAT第四级的种子选手。尤其是在其余腾讯、百度先后发生过3Q、3B事件后,更是将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就现在而言,360的手机卫士和浏览器是绝对的核心,收入则主要靠游戏和导航。工具类软件无法实现流线变现是一直以来的难题,虽然移动广告作为移动端流量变现的一条重要渠道,其发展威力已在谷歌、facebook、Twitter等身上得到验证。但是基于移动端屏幕大小的限制,如果只靠这一条路,始终无法走的长久。
值得期待的还有创业团队的作为。随着推出开放平台、招揽第三方开发者已成为巨头们共同的选择,这些平台上,近百万的开发者中能否诞生中国互联网的新未来?
3、基于卡的NFC充值及消费应用开始普及
NFC元年这词,被媒体被业界叫了很多年,但NFC似乎一直是老牛拉车的缓慢前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在2014年,一种NFC应用开始在交通领域推广,那就是通过NFC手机对交通卡进行充值以及消费。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尤其是移动支付,在各方角力和创新的推动下,产生了NFC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越来越多的电子支付新形态。移动支付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57亿,但同比增速却下滑至个位数,消费互联网的渗透率同样呈现出从快速上升到缓慢上涨的态势,而这也说明了消费互联网正在逐渐接近饱和。
在艾瑞咨询最新数据中,移动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快速提高,App内交易量不断攀升,也为一些侧重于服务B端商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了间接的市场红利,以连连支付为主的B2B2C类型的移动支付企业的崛起,更是证明了产业互联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空间。
4、微信和支付宝引领互联网POS潮流
2014年可谓是国内的移动支付元年,这不是一直专注近场支付的NFC推动的,而是微信与支付宝之间的线下拉锯战。微信红包在羊年的开头,就给了支付宝一记重拳,吸引了大批用户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以支持微信支付。还有打车软件大战,疯狂的补贴之下,是微信与支付宝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竞争的同时,双方也是共同拓展线下市场。支付宝的双十二活动,更是让大爷大妈都开始使用支付宝进行线下付款。那么为了能够让商家支持微信与支付宝的支付方式,是否需要发展新型POS呢?
5、高级移动用户体验设计
对市场而言,任何有价值的品牌一定是代表生活中某类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这种纽带关系能让顾客感到自我情感的价值追求。只有充分把握消费者情感,才能策划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情感营销话题,从而博取消费者的芳心,并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领先的移动应用将提供不同寻常的用户体验。这种用户体验是采用各种新技术和方法实现的,如动机设计、“安静的”设计和“好玩的”设计。设计者还创建能够应对移动挑战的应用,如部分用户关注和中断或者能够利用增强现实等新颖的功能来使用这个技术。领先的消费者应用程序将为用户界面设计制定一个高标准。所有的公司机构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并且与新的伙伴合作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6、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机将成为个人局域网的中心。个人局域网由身体上的健康医疗传感器、智能首饰、智能手表、显示设备(如谷歌眼镜)和嵌入到服装和鞋中的各种传感器组成。这些技术设备将与移动应用沟通,用新的方式提供信息,在体育、健身、时尚、业余爱好和健康医疗等方面推出广泛的产品和服务。
就在企业和机构纷纷看好可穿戴市场前景的时候,谷歌发布的一则消息却给市场泼了盆冷水。1月19日,谷歌宣布停止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同时还将关闭“探索者”软件开发项目,整体转入另一个部门。
智能穿戴行业专家陈根表示,真正制约谷歌眼镜发展的并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在于“软”的层面,即大数据平台无法支撑其价值的实现。宣布第一代谷歌眼镜停售之后,谷歌将会花更多时间用于移动互联网的系统平台与数据库的搭建上。
7、 智能对象
到2020年,成熟市场的普通富裕家庭都会有数百个智能对象,包括LED灯泡、玩具、家用设备、体育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可控制的电源插座等。这些家庭智能对象将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其中多数设备能够以某种方式与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的应用沟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执行许多功能,包括遥控器、显示和分析信息、与社交网络配合监视能够发微博或者发帖的“东西”、支付订阅服务费、订购更换耗材和更新对象固件。
8、移动运营商4G
“终端补贴是必要的,但补贴量必须是和客户价值来挂钩。”李正茂说,“五模仍然是中移动主推的方向,我们预计明年一季度会推出低于100美元的五模终端。”
对于下一步4G的发展策略下,李正茂表示,在用户规模上,中移动保守预测2015年底将到达1.5亿,2016年底达到3亿。
早在前几年,本来通信运营商在云计算、物联网的开发、应用和挖掘方面都有很大的资源与优势,但在云计算、物联网概念喊了许多年后,通信运营商却未能推出切实可行的新业务、新应用。通信运营商目前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手机、宽带业务的极力拓展和规模运营上,对于流量经营、手机应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未能有突破。
通信运营商本来都拥有很大的存量客户资源,在手机应用日益广泛、密切频繁的今天,通信运营商应该发挥创业团队、孵化项目、产品基地等作用,或者加大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加大对游戏、视频、音乐等手机应用产品的研发,特别是与客户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产品,比如手机钱包、手机钥匙等智能化产品的开发,至今在这方面,通信运营商似乎没有开发出来成熟而有口碑的应用产品。
其实,手机智能化应用产品开发,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效益空间也巨大,通信运营商完全大有可为。
9、移动客户忠诚度和移动支付齐头并进
2014 年最成功的忠诚度和移动支付 App,不是来自零售商、运营商、金融机构或设备制造商,而是来自像星巴克、亚马逊和 Uber 这样的革新驱动的公司,他们已成功将支付和忠诚度策略整合进自己服务,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4 年,星巴克创造了 90% 的基于物理位置的移动支付,这些既非使用 NFC,也不是通过蓝牙支付完成,星巴克的成功,是基于消费者的信用卡细节给到星巴克的价值,以及星巴克提供给消费者的便利细节,和消费者由此返回的对星巴克品牌忠诚度收益。
苹果支付,将在移动商务领域作为一个 App 内置支付方式获得成功,但作为一个信用卡替代者,这个过程仍将十分缓慢。
根据二八原则,你未来 80% 利润,将来自你 20% 客户,而一个公司要把一个东西卖给一个新用户所付出的努力,是卖给老客户的六倍,很明显,忠诚度和支付行为密切相关。
这意味:退后一步,你要想想是什么让你客户回来,更频繁使用你服务。通过用户测试和数据发现真正对用户便利的个人经验,亚马逊和星巴克在这方面是超级成功的。
10、物联网大门已经开启 谁先踏入一步?
近期最为热议的事情莫过于小米与美的的联姻,在12月14日发布的声明中,美的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与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小米12.66亿元联姻美的,在智能家居产业、移动互联网电商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另外原本对于电视机行业非常有兴趣的乐视,在今年年底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成为一家视频媒体的未来发力点。这不值得我们细想一下吗?
而其实在此之前,小米就将移动端的触手伸及到了空气净化器市场,随后猎豹移动也推出其空气净化器产品。
移动企业对于家电行业表现出的热情,自然不仅仅是看中其原有的市场份额。对于移动而言,未来在人与人的连接(社交软件)人与物的连接(打车软件)之后物与物的连接,即物联网时代或许既然来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信息发源地 » 移动未来的十大猜想,未来即在眼前。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